福建土楼——东方古堡寻梦之旅三(1/2)

从裕昌楼走出,走向小桥流水人家,我们要向一个地方而去。这个地方,就是塔下村,这里是中国最美的景观村落。傍晚时分,孩子们在水中戏耍,打鱼人在溪边撒网。一路藤蔓瓜果,夕阳西下,伴着潺潺流水,这个盛夏季节,已然临近秋天。

跟着导游一路走来,我们穿桥过巷,游街走坊。在一阵东张西望之后,穿过几条窄窄的小巷,我们来到了德远堂!

在中国,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祠堂祖庙,这是儒家千古不变的习俗。中国人崇敬祖先,祀拜神灵,只是因为他们曾经是我们的血脉和根源。我们从何而来,往何而去?我们今天做什么?明天又有什么计划?这些,都离不开先祖的盟训。我们是中华人,离不开儒道思想的精粹,更离不开古老文化血脉的传承!

德远堂前,立着24根龙柱,这是张家崇敬先贤所留下的证据。据记载,第1根龙柱立于清乾隆壬辰年(公元1772年),为恩授直隶州司马张文彩和恩授岁进士张文辉所立。而第24根龙柱,是公元2012年为旅泰华人张扬所立的。两根龙柱时差240年。

有史料记载:元末明初时,张姓入闽始祖张化孙派下九代孙小一郎偕妣华一娘由永定金沙蕉坑迁至广东大埔,后又迁至紧邻永定的马头背张屋坪。后再移居平和小溪打铁,生有二子。后因夫妻不和,倔强的华一娘携次子光绍迁回张屋坪,小一郎和长子留居小溪。

华一娘迁回张屋坪后,开始时生活非常艰苦。其时张屋坪一片荒谷,满山荆棘丛生,母子俩辛勤劳作,历经数代子孙耕耘,逐步奠定下张家的基业。

随着家族兴旺人丁增长,原来居住的土茅屋已不能适应聚居需求。特别是在闽西南一带,山高林密,盗匪猖獗,猛兽时有出没,加之民系之间和村落之间的争斗也时有发生,故此,张氏家族就在沿沟谷两岸,建造起一座又一座集居住、防御等功能于一体的围合型土楼。塔下村的民居,便逐步开始形成了规模。

据载,张家最早的土楼福兴楼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之后又陆续建造了42座土楼,这些土楼群沿着山溪呈长形分布,高大雄浑,气势恢宏。清末之后,由于人口继续增长,地理环境有所限制,张氏家族又在沿溪两岸的空地上,建起一座座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的奇妙景观。楼前屋后铺就的鹅卵石小径,经过数百年的先人们足迹踩踏,磨得圆润透亮,轻烟细雨中闪出柔和的光泽。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