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帝王的心腹大患 第59节(1/2)

楼船因形似楼阁而得名。

最上一层除了一座木质亭台外,还有一片不算小的甲板。

身为工作狂,应长川从不浪费一分钟时间。

楼船还未驶入东南三郡的时候,其中一郡的太守就已经提前登船,向他汇报政事。

初秋,南地仍不算冷。

傍晚时分,一行人缓缓登上楼船顶层,于此共用暮食。

“……启禀陛下,桃延郡共有四座大型粮仓,合计粮窖一百余座,一座粮窖约能储存三千石粮食。”

说着说着,桃延郡太守的额头上便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自从听说皇帝要南下那日起,他便紧锣密鼓地清点起了境内仓、口与壮男、壮女之数。

并赶在应长川来之前背得滚瓜烂熟。

太守一边说,内侍官一边上前为众人斟满当地传统的恬酒。

在一旁围观的江玉珣悄悄将杯子举至唇边,趁着对方说话时偷抿了一口。

沁甜味道的瞬间在唇齿间溢开,没有半点辣意。

——我果然还是适合这种酒。

五重席上,应长川漫不经心地问道:“现今舱内共有多少石粮食。”

太守忍不住擦了擦额上汗珠,“回禀陛下,约莫十分之一……”说完立刻补充道,“等到晚稻征收上来就多了。”

说着又偷偷抬眸,小心观察起了应长川的表情。

天子不置可否:“老、弱、官、士,还有马、牛、刍藁呢?”

“这,这个……”桃延郡太守目光飘来飘去,看上去有些心虚,“陛下来得急,呃……这个暂时还未统计过。”说话间,他的脸色已经差过了上午晕船的江玉珣。

大周连年战乱,桃延郡也受到波及,产生了大量流民。

应长川说的这些,都有些不好统计。

但堂堂一郡之首,自然不能给自己找这样的理由。

此时饭菜还未开始上,听到这里江玉珣便放下手中酒盏,侧身悄悄把守在后面的太监叫了过来,让他去取笔墨。

——头虽然还有些晕,但出于职业习惯,江玉珣仍打算记一下桃延郡太守还未统计上来的东西。

谁料那小太监还未动身,天子便抬手拦住了他,同时轻声吩咐:“不必在船上记。”

“是,陛下。”江玉珣赶忙应下。

同时略为惊诧地看向御前——应长川不是在和太守谈话吗,他是怎么注意到这个角落的?

说话间,楼船继续向前,正好经过一片湖泊。

两岸的景致不知在何时慢慢起了变化。

同座席上的庄岳不由一惊:“外面这景象怎如此奇怪?”

见状,众人均不由自主地向两岸看去。

不知是谁跟着说了一句:“湖内生田?的确从未见过。”

桃延郡太守总算松了一口气,他忽然起身向应长川行礼道:

“回禀陛下,眼前这不是什么‘湖内生田’,而是我们桃延郡,以及附近特有的一种围垦方式。”

说到这里,心有几分底气的他,腰板终于挺直了起来。

这位太守当年也是随应长川一道打过天下的武将。

他虽然人不在昭都,却有不少京城同僚可以联系。

故而太守早就知道,皇帝最近一段时间有“屯田”之意。

想到这里,他便迫不及待地将早早备好的话说了出来:

“陛下,刚才您看到的的田地名叫‘圩田’。用土坝在湖边围一块地,再把水抽干,便可得到肥沃的新圩田了!”

“原来如此……”坐在江玉珣身边不远处的薛可进恍然大悟。

应长川虽然没有明说为什么要带薛可进一道南巡。

但朝臣百官均已猜到几分——他八成是有意要薛可进带人,在东南三郡屯田。

由此看来,江玉珣当日的提议非常有戏。

太守还在说,薛可进越听越动心:“圩田不但方法简单、省时省力,而且围出来的湖底淤泥正好肥沃,适宜耕种。假如能够推广,东南三郡也可大量产粮。”

桃延郡太守随声附和道:“臣明日一早便可同陛下前去圩田边上细看。”

接着又滔滔不绝地介绍了起来。

江玉珣:!!!

这可不行!

听到这里,他的头被吓得都不像方才那样晕了。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