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外我觉得像常人那样比方说我们年轻一辈,却也有了一种效果。我因为天生对写作没多少感觉,碰到类似作文的时候就完蛋了。只能是随便处理一下,偶尔带点骂人的话。但是教我们语文的老师竟然能在没有作文水平的情况下说的头头是道,这也是一种讽刺。从这里大概也能看出,作文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模式,据说还有一种叫万能文章的说法,是专门用来对付高考。就像是现在流行的那些专杀杀毒软件的病毒。
我觉得最好的状态就是那种自在的叙述,不受题型内容的约束。这很好理解,就好比是鲁迅再怎么强,他也不能写出像徐志摩那样的文章。这是个人的专长,开车的不一定能修车,相反也一样。
我记得最初看到“无病呻吟”这个词大概是在鲁迅的书上,至于具体说的是什么就有点忘了。现在一直在犯一个很奇怪的病,往往今天看了什么过了几天就忘了,情况好点的话能记住个大概。
这个词后来应用到了所以年轻人身上,主要包括80后那一代。我因为在农村,远离世俗的纷扰,就逼开了这一劫难。直到后来和同学们混熟了之后才有所察觉。我以为现在的人比较矫情,有事没事就伤感。记得以前看红楼梦的时候,有一段描写林黛玉葬花的情节感觉很伤感。但这是两个不同的境遇。我的老师曾跟我说过,80后那一代是精神极度缺乏的年代。他的这话比较难理解,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过去的残留,比方说是文革,或者说真的是那一代自己的特色。我想这个特色还真是鲜明,可见每个时代总是那样的不安分,一定要造就一些无端的字眼。文革的压抑,80后的伤感,到了现在的荒诞。
那几年,随着外界潮流的涌动。整个学校或者整一代我们这样的人都在心底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有音乐、服饰、书籍之类的,本来嘛,对新事物有好感也没什么。只怪他们就像恋爱中的主人公,用情太深,无法自拔。
在所以这些潮流中,大概影音和言情书籍的影响最深远。对现当代的影音我是没什么感觉,都是同一种腔调,分分离离。而且还假的很,就像是童话世界一般。可能搞这方面的人还觉得我们80后的人像小孩子一样好糊弄。事实上却也欺骗了不少眼泪。
发展到后来就是青春校园的天下了。那时候流行张小娴、饶雪漫等一批类似和琼瑶一样的作家。看他们的书只要看几章就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而且主人公的命运也极容易猜度。在表现方式上正符合了青少年那压抑的欲望。而且还总把自己融入那个角色,搞得最后谈不了恋爱就像发疯一般;谈了恋爱但又分手又觉得人生无趣。我想一个连人生都未彻底感悟的人居然谈起了人生无趣这样的话题,实在是够无趣。人生不是简单的恋爱和无谓的眼泪。它是一种混合物。
可能还存在另一批人就是叛逆分子。这是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多少人觉得自己投生到80后冤枉,觉得读书应该怎么样读。这样的现象几乎也占据了80后的大部分。然而这几乎已经超脱了一般的“无病呻吟”可能达到了另外一种呐喊的境界了。最终,一个时代投射了两个不同的影子,在无病呻吟里我们看到了人生的荒诞;在呐喊的境界里我们看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哀。我记得最初看到“无病呻吟”这个词大概是在鲁迅的书上,至于具体说的是什么就有点忘了。现在一直在犯一个很奇怪的病,往往今天看了什么过了几天就忘了,情况好点的话能记住个大概。
这个词后来应用到了所以年轻人身上,主要包括80后那一代。我因为在农村,远离世俗的纷扰,就逼开了这一劫难。直到后来和同学们混熟了之后才有所察觉。我以为现在的人比较矫情,有事没事就伤感。记得以前看红楼梦的时候,有一段描写林黛玉葬花的情节感觉很伤感。但这是两个不同的境遇。我的老师曾跟我说过,80后那一代是精神极度缺乏的年代。他的这话比较难理解,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过去的残留,比方说是文革,或者说真的是那一代自己的特色。我想这个特色还真是鲜明,可见每个时代总是那样的不安分,一定要造就一些无端的字眼。文革的压抑,80后的伤感,到了现在的荒诞。
那几年,随着外界潮流的涌动。整个学校或者整一代我们这样的人都在心底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有音乐、服饰、书籍之类的,本来嘛,对新事物有好感也没什么。只怪他们就像恋爱中的主人公,用情太深,无法自拔。
在所以这些潮流中,大概影音和言情书籍的影响最深远。对现当代的影音我是没什么感觉,都是同一种腔调,分分离离。而且还假的很,就像是童话世界一般。可能搞这方面的人还觉得我们80后的人像小孩子一样好糊弄。事实上却也欺骗了不少眼泪。
发展到后来就是青春校园的天下了。那时候流行张小娴、饶雪漫等一批类似和琼瑶一样的作家。看他们的书只要看几章就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而且主人公的命运也极容易猜度。在表现方式上正符合了青少年那压抑的欲望。而且还总把自己融入那个角色,搞得最后谈不了恋爱就像发疯一般;谈了恋爱但又分手又觉得人生无趣。我想一个连人生都未彻底感悟的人居然谈起了人生无趣这样的话题,实在是够无趣。人生不是简单的恋爱和无谓的眼泪。它是一种混合物。
可能还存在另一批人就是叛逆分子。这是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多少人觉得自己投生到80后冤枉,觉得读书应该怎么样读。这样的现象几乎也占据了80后的大部分。然而这几乎已经超脱了一般的“无病呻吟”可能达到了另外一种呐喊的境界了。最终,一个时代投射了两个不同的影子,在无病呻吟里我们看到了人生的荒诞;在呐喊的境界里我们看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哀。
有段时间因为无聊没事干就整天往外跑。由于财力有限,去的地方也只能是周边的一些小城镇。现在的人比较爱做梦,想着去哪去哪,梦得好点还能梦到法国巴黎。
这两年我来了杭州后就比较自由,早点的时候在老乡受到管束,没什么地方可以去。突然之间有一天自己能决定人生的时候感到十分意外。
很多人都喜欢旅游,而且还认定旅途能给人带了快感。我想说这些话的人显然都很虚伪。除非他们是自己开车去旅游。我而容纳你。时代是在向前进步,而人类的文明却与之相反。离高考已经有两年,要不是因为今年我表妹得参加这次高考,差不多快把它忘了。我记得我以前的老师说过,你一生中很难再忘记6月7、8号这两天。我想他太把高考当一回事了,充其量也不过就是一种形式,可能还不如某天你在地上捡一百块钱印象来的深。不过有一点我还记得,高考那天天气很热。
在高考这方面上,终于让我明白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想中国人可能花n多年都没想通的事就在那么不经意间被我解开了。原来我们一直探讨的人生价值其实可以和几张试卷划上等号。就像生命等价于金钱。事实上,现在很多类似狠复杂的问题,一到现实手中就便得狠简单了。而衡量一切的标准竟是那么的荒唐。遗憾的是,这个标准还将继续存在,下一批受罪的人也套不出这个圈子。
我总以为用一种最简单的模式来衡量一个人的素质真是一件很可笑的事。可能他们觉得世界所将要造就的人类必需具备一些很离谱的概念。比如你会三角函数,还有摩擦动力等等。这些都是某些行业所专属的学科,却在天下得到了普及。就好比是一个人喜欢吃肉就让全天下的人吃。
过去中国人讲古代的科举制度总会有很多感慨,说什么不完善。而且总还举出一些文人来证明。最后搞的就是文人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我记得那时候玩八股的时候说到其八个环节,环环相扣,感觉那个时代的人真不辛。更不辛的是八股成了清代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情况跟目前的高考一样。所以没经历过古代的科举制度的人也可以从现代的教育体系来感受,效果可能会更好。
文革后恢复的而容纳你。时代是在向前进步,而人类的文明却与之相反。
昨天去理发的时候,理发师摸着我的头发说了半天。意思就是说你要改换一个造型了。这是我去理发的时候最不想听到的话。而无奈的是,这也成了你每次去必然要听到的话。一个人可以抛开很多,但是头发问题还是不容忽视。不可能是自己拿着剪刀给自己修理。这不似刮胡子,虽然同为毛发,但中间还是有点区别。
这就涉及到形象问题,也可以称作为非主流。这几年潮流甚多,而且还都提倡了会员证。不知道发展到以后是不是嫖娼也能打折。
因为时尚的缘故,很多人都变得不时尚了。甚至连性别都可能发生变异,男的像女的,女的像男的。不知道还以为刚从泰国回来。我在去年的时候就做过一次头发,回来就后悔了,花了冤枉钱不说,形象似乎也都没了。结果那个造型不到一个月就打回原型了。以后每次去理发的时候就没想过要做造型了。
前几年读书的时候我的不少朋友就在形象上初露端倪了,表现的另类。后来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最另类。因为那个时候我的穿着还处在学生时代的样子,也大概就知道耐克和李宁这样的牌子。有几次和朋友去逛街的时候居然发现了一些以前没听说过的牛逼服饰。看来真的是时代在变,好东西也在变了。
虽然说形象是内外两者兼顾。但外在的形象却也有一定的标准与范畴。同样是化妆,别人的效果可能是粉墙,而艺术类的就另当别论了。当刻意去修饰一个人的时候效果显然是适得其反。
内在的形象似乎较为被人看中,只是大部分都是装出来的。就像装知识分子一样。基本上都形成了有气质没素质。气质是被人看的,素质是怎么看人的。一个人一生可能没形象,没气质,却能完成人生的责任。而相反,形象在身,素质全无,那就呜呼哀哉了。昨天去理发的时候,理发师摸着我的头发说了半天。意思就是说你要改换一个造型了。这是我去理发的时候最不想听到的话。而无奈的是,这也成了你每次去必然要听到的话。一个人可以抛开很多,但是头发问题还是不容忽视。不可能是自己拿着剪刀给自己修理。这不似刮胡子,虽然同为毛发,但中间还是有点区别。
这就涉及到形象问题,也可以称作为非主流。这几年潮流甚多,而且还都提倡了会员证。不知道发展到以后是不是嫖娼也能打折。
因为时尚的缘故,很多人都变得不时尚了。甚至连性别都可能发生变异,男的像女的,女的像男的。不知道还以为刚从泰国回来。我在去年的时候就做过一次头发,回来就后悔了,花了冤枉钱不说,形象似乎也都没了。结果那个造型不到一个月就打回原型了。以后每次去理发的时候就没想过要做造型了。
前几年读书的时候我的不少朋友就在形象上初露端倪了,表现的另类。后来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最另类。因为那个时候我的穿着还处在学生时代的样子,也大概就知道耐克和李宁这样的牌子。有几次和朋友去逛街的时候居然发现了一些以前没听说过的牛逼服饰。看来真的是时代在变,好东西也在变了。
虽然说形象是内外两者兼顾。但外在的形象却也有一定的标准与范畴。同样是化妆,别人的效果可能是粉墙,而艺术类的就另当别论了。当刻意去修饰一个人的时候效果显然是适得其反。
内在的形象似乎较为被人看中,只是大部分都是装出来的。就像装知识分子一样。基本上都形成了有气质没素质。气质是被人看的,素质是怎么看人的。一个人一生可能没形象,没气质,却能完成人生的责任。而相反,形象在身,素质全无,那就呜呼哀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