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2/2)

&esp;&esp;除开周清外,下午还有个武教习给学生们上课。

&esp;&esp;听着胡屠户介绍,周清自是更来了一些兴趣。

&esp;&esp;武教习?

&esp;&esp;听胡屠户说,那位武教习也是本村人,曾经参过军,后来回乡种地,应了村老的邀请,教村里学生练武为生。

&esp;&esp;反正等闲两三个大汉,打不过人家。

&esp;&esp;这时周清他们进入学堂,门扉打开后,学生们早在外面等候已久,见周清上了讲堂,于是鱼贯而入,纷纷向周清行礼。

&esp;&esp;胡屠户自然离开。

&esp;&esp;周清于是开启了他在村塾的第一堂课。

&esp;&esp;“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esp;&esp;教书的方法,古今大同小异。

&esp;&esp;周清念一句,下面的学生读一句。念了两遍之后,周清让下面的学生放下手中《千字文》书本,开始默诵。

&esp;&esp;这时候,便可以看出学生们各自的学习进度。

&esp;&esp;有的人磕磕绊绊,有的人十分流畅……

&esp;&esp;辨别之后,周清便能因材施教了。

&esp;&esp;既然吃了这碗饭,当然不能滥竽充数。

&esp;&esp;当一天先生,那就做好一天先生。

&esp;&esp;第5章 武技

&esp;&esp;周清根据这些学生在千字文的进度,给他们一一布置下学习任务,并说明明天还要继续考较。

&esp;&esp;如果达不成目标,自然是要挨戒尺的。

&esp;&esp;不是他喜欢体罚,而是时代如此,他不这样的话,反而标新立异,徒惹闲话。何况一定的惩罚制度,能激起学生们的主动性。

&esp;&esp;在这个年纪,大部分学生是很难明白读书对他们将来人生的意义。

&esp;&esp;千字文的文章脉络是循序渐进、一以贯之的,其辞藻华丽,且毫无堆砌之感,引经据典,颇为恰当自然。

&esp;&esp;周清接下来自然是讲解千字文。

&esp;&esp;里面的典故和他现代所学其实有所差别,不过周清有原身的记忆,因此一开始便成竹在胸,讲得头头是道。

&esp;&esp;一堂课讲下来,不说效果有多好,至少称得上一句颇有趣味。

&esp;&esp;只是仍旧有学生不用心听讲,甚至打瞌睡。

&esp;&esp;周清一开始只能作一下提醒。

&esp;&esp;他到底面容太嫩,板起脸也没啥威慑力。

&esp;&esp;后来他想了个法子,心中想象虎戏的神韵,倒是有了不错的效果。

&esp;&esp;“难怪有个词叫虎虎生威。”

&esp;&esp;周清看到学生们的反应,心里大概有了底。

&esp;&esp;虎是兽类的王者。

&esp;&esp;当他虎戏的造诣越来越高,他模拟出的虎威,指不定还真有所谓的王霸之气出现。

&esp;&esp;上午共有两堂课,第二堂课周清让学生们自学。

&esp;&esp;他则是找来村塾里的草纸。

&esp;&esp;草纸廉价,甚至远远不如麻纸。仅仅只能用来书写,而且不好保存、缺点很多。

&esp;&esp;即使如此,村塾里能备下一些草纸,在许多村里都算是罕见的事。

&esp;&esp;村塾的草纸和笔墨都是公家的事物,周清作为塾师,自然可以取用。他研好墨,开始利用草纸练字。

&esp;&esp;草纸自然不适合书法,不过虎戏进一步可以衍生出拳法,对双手有锻炼的效果。

&esp;&esp;周清练字,同时也是在锻炼双手,可以有助于虎戏的练习。

&esp;&esp;练字还可以静心。

&esp;&esp;因为教学生,真的是很气人的事。

&esp;&esp;周清只写“心静”二字。

&esp;&esp;历来书法家,都喜欢写这二字,从而达到静心养身的目的。

&esp;&esp;写了一会,周清便沉浸其中,心境平静淡然起来。

&esp;&esp;上午的教学结束之后,村塾后面还有饭堂。

&esp;&esp;学生们用餐只有糙米饭,顶多加点蔬菜,油腥少得可怜。而塾师则提供了大米饭,拌上猪油和青菜,浇上一点酱油,还有一片薄薄的腊肉。这份待遇,已经好过江州城绝大部分私塾。

&esp;&esp;江州城两面是水,一面是山,一面是平原。

&esp;&esp;胡村虽然是近郊,却背靠西山,山中产物颇丰,村民抱团进山,常有收获,日子过得确实比山脚下的其他村子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