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君与身边人穿过车站的小门,并行时各自直望前方,既不做眼神交流也不讲话。
伊万悄悄打量了下她,发现这位被介绍为草原兽医的同志长得特别小,虽然听说东方人面相都年轻一些,但她看起来也太年轻了,好像只是个孩子。本以为她会露出天真好奇的表情,却不想居然比他们看起来还稳重,同样的没有多余表情,同样的淡然平静。
也不知道这次的访问考察为什么随队还有兽医,纳闷儿了一会儿,他便转头对同行的另一位研究员安娜,用仅有身边人能听到的声音道:
“刚才在高处看就能看出来,这边的草原的确比我们受灾轻得多,不仅看不到飞蝗,好像连草叶都长得更好。”
安娜便也小声回道:“是的,草原上有虫洞的草好像很少。不知道是只有这片草原这样,还是都这样。”
“明明这边更落后,既没有喷洒农药的机械,也没有更高的科技产品。都是紧邻的草原,怎么可能这边受灾就那么轻呢?”伊万皱眉疑惑道。
“老师说这边有一些科学的流程,回头我们考察过就会明白了。”
“他们的火车道都是我们帮忙修的吧?我看火车站里还有我们已经淘汰掉的老火车头在使用呢。听说中国南边种橡胶树都要我们出专员去教他们怎么种,各种科技支持、知识都是我们在援助,怎么会有更好更科学的流程呢?”伊万依旧有些挠头,举目四望都是旧旧的小镇模样,怎么就能把他们治起来都难的冬春旱灾蝗灾给控制住了呢?
林雪君本来准备一直低调跟随,没想开口搭话,但是见伊万实在是太疑惑了,他挠头的时候金色卷曲的头发都掉了两根,终于还是没忍住,转头朝着他笑了笑,好心地开口解答道:
“这里虽然没有特别先锋的高科技,但是有在草原上生活了几十年,特别了解草原、能预报草原旱灾的智者老人。
“还有根据老人的预测,立即联合国家最专业的专家,开会讨论,迅速做出决策,立即推行的高效响应能力、执行力。
“还有哪怕用肩膀一桶一桶往草原上运水,一只一只捉蝗虫,也要控制住灾情的决心,和执行力。”
国家为了鼓励人民积极捉蝗,还在受灾严重的牧区和农区落实了‘捉蝗先锋’的竞争性劳动奖项,和努力捉蝗送工分的政策。
听说西南那边受灾后还搞了蝗虫美食节……
没有大型机械和特别厉害的农药也没关系,他们有足以称之为英雄的领袖,还有最好、最勤劳团结的人民。
伊万和安娜忽然听到身边有陌生的声音用有些生涩却清晰的俄语讲话,都吓了一跳。转头望过去,发现居然是那个一直没什么存在感的小姑娘,更是惊得瞠目。
尤其……他们一直以为她听不懂俄语,小声地避过前面的翻译,却没有避着她。这么说,他们刚才讲的内容,小姑娘都听到了?
怎……怎么随便一个小女孩儿都能把俄语说得这么流利啊?不是说这边文盲率特别高,大多数人大字都不识的吗?
“啊,你好,这,这么厉害……”伊万梗住一口气,忙轻咳一声,礼貌地回话。
严肃的苏联青俊形象也变了样,换成了一张发窘的大红脸。
秘书员索布德礼貌地请伊万和安娜上车时,见刚才还挺胸阔步的年轻人忽然变得局促了,忍不住有些好奇地望向与伊万并行的林雪君。
“索布德同志,你们坐车吧,我跟我的朋友骑马去办公室。”林雪君笑着跟索布德解释罢,又转头用俄语朝已经坐上车的伊万和安娜道:
“同志,一会儿见。”
“一会儿见,朋友。”伊万忙不好意思地朝她点点头。
安娜也透过窗口外的林雪君摆了摆手,客气地道:“好的,一会儿见。”
帮忙关上车门,索布德转头用疑惑的目光看向林雪君。
林雪君却只是爽朗地笑笑,点头也同索布德道一声“一会儿见”后,便折向她跟阿木古楞约好的地方。
马路上唯二的小轿车启动,很快便成为过往行人的焦点。
坐在车上的伊万似乎并未察觉到周遭的注目礼,他的目光透过窗口一直追向远处一条小巷口。
在那里,俄语讲得不错的小姑娘跟另一位少年汇合,牵过一匹格外雄俊的大黑马后,利落踩上马镫,轻盈地颠跃后稳稳骑乘。她俯身摸了摸马鬃才轻拽缰绳调转马头,接着便骑着骏马随行在车后。
转角时,伊万不由自主地探出头,目光仍追随着林雪君矫健的身形——
那英气勃勃的身姿,散发着种不同寻常的飒爽魅力,令人向往。
屁股底下坐着的小轿车忽然不香了。
【作者有话说】
【小剧场】
林雪君在市政办公室开会后,将阿木古楞喝水的暖壶和杯子及给动物喝水的铁盖子还给接待员同志,并再次道谢。
接待员同志笑呵呵道:“你那条黑狗,就坐在正对着门的地方,两匹马和那小伙子也是,在另一棵远点的树下坐着,都对着门守着,直勾勾的。我往门口接待台这坐着,哎呦,从来没有这么大压力过。院子里四双眼睛监视着你工作啊,啧啧。”
“……”真是不好意思!
隆重介绍【2合1】
她在桌下悄悄踢了踢他的靴子。
在会议室里, 盟长付和平亲自接待了苏联调研团。
林雪君跟着一起进办公室的时候,第一次见她的付和平凝神望过来,含着与接待宾客一样的笑容问她:
“呼色赫公社的林雪君同志?”
“盟长好。”林雪君像个小学生一样打招呼, 就差敬个少先队礼了。
付和平几不可查地点点头, “我读过你的文章,《草原抗虫灾》那篇写得很好,结合实操,讨论得很深入。层次感强,深入简出, 很有科普意义。”
“谢谢盟长。”林雪君一听对方不是随意鼓励后辈下属, 而是真的看过她的文章、知道她这个人, 当即挺直了腰背, 更为郑重起来。
“之前的文章反而显得立据薄弱了些, 理论很好,没有《草原抗虫灾》这篇根基扎实。
“但《紫花苜蓿》那篇文章有一个点, 你做得很好。放眼长远,不仅在当下牧草的种植和使用上谈优化牧场,而是在未来长久的正向循环上深入讨论, 这很好。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把眼光放高, 看得才能远。把整个形势把握住了,未来5年、10年都都在规划中, 也许当下会有一些压力,但路会走得更稳,也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