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可敌国 第28(2/2)

因为皇子们年龄相差很大,最大的秦王已经十八岁,最小的潭王才六岁,所上课程自然大不相同。

所以学生们要轮流拿着自己的书,来到先生的讲桌前,把书放在先生面前,请先生来教。

因为书本上没有标点,所以先生要先给断句。对小一点的学生,还要教他认生字。

这一步对朱桢来说问题不大。繁体字嘛,写虽无能为力,但认还是基本都认识的。

当先生发现楚王殿下开始大量识字后,不由热泪盈眶,直呼天才!

接着是先生范读,学生跟读。

这一步是让朱桢最不适应的,倒不是他不会鹦鹉学舌,而是读书的方式太羞耻了。

先生们是用唱读的,就是拉着声调,唱歌一样来读。学生还必须连音调和顿挫都模仿的一模一样才行。而且还得反复遍……

他上辈子最受不了就是小学生拉长腔调、表情丰富的朗诵。没想到自己现在每天都得来上个十几二十遍,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最后,先生会讲解书文意义。根据学生年龄和学业水平,讲解的深浅程度自然不同。这也是最看先生们水平的一环。

大本堂的讲官无一不是天下名儒,自然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按需分配了。

像三哥、五哥这样的好学生,先生自然往深里讲。像二哥四哥这样的问题学生,先生只简单讲一讲,深了他们也听不懂。

而像楚王殿下这样明明基础很差,却一肚子歪理的,先生们也能通过九浅一深的讲解,既帮他把基础打好,又让他气焰不那么嚣张。

至于一天能学多少东西,自然也看学生水平。接受能力最强的老三,每天要授书十来次;而我们的秦王殿下,每天一般只授书一次,而且第二天很可能还得重讲。

朱桢一开始还想表现下自己的能耐,但他很快就发现这是个‘能者多劳’的内卷机制。

因为先生们要求,凡是教过的书,学生必须达到随便起个头,就能随口接着背下去的程度。

而且不仅要会背诵,还要先抄写后默写。

最后还得把书讲解给先生听,证明自己是真的学会了。

所以学的越快,课业量就越多,学习的压力就越大。

自讨苦吃的事情他可不干,便有意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他又不用考功名,差不多扫个盲就得了,千万别累着自己。

……

每天下午则是练字课。

平心而论,他觉得这个对自己更有用。

大本堂规定,凡写字,春夏秋每日百字,冬日五十字。

五十字看起来不多,但首先你得写的像个字。

他连正确的握笔姿势都不会,写出的字像被台风刮过、乱马踩过,就连刚开蒙的八弟都笑话他。

楚王殿下是个体面人,哪能允许自己被个小屁孩笑话?

便找机会把老八揍了一顿……看他还敢不敢了?

当然,字还是要写好的。

自己堂堂亲王,将来肯定经常被人求着赐个墨宝,比如什么‘国子监是个好学校’之类,写的太抽象了,被人挂起来辟邪,或者放床头避孕都不太好。

好在大本堂的先生很是卑微,他只要肯学就行,并不会嫌弃他的水平。

于是大明最厉害的书法家宋璲便从扶手润字开始,手把手地教他握笔姿势,握着他手,一笔一划地慢慢教他笔划。

“先生教的好认真啊……”朱桢对这位温润如玉的宋先生很有好感。

“不好好教的话,会被你父皇送去出使吐蕃的……”宋璲也是个耿直的汉子,他叹息一声道:

“去年,与家父齐名的王老先生,负气请辞大本堂教职,皇上便命他出使吐蕃。”

宋先生的父亲叫宋濂。

“去西藏啊,好惨……”朱桢倒吸口气,一撇得撇老远。

“不过还没到,就被皇上召回了。”宋璲又道。

“那还好。”朱桢重新写一撇。

“皇上让他改去云南招降蒙元梁王了……”宋璲说话大喘气道。

“那还不如去吐蕃。”朱桢才刚知道,现在云南还属于敌占区。“不过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他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吧。”

“已经被梁王杀害了。”宋先生露出悲伤的神情道:“要不好好教书,下一个去云南的可能就是我。”

“先生放心,不会派你去的……”朱桢这一笔,劈叉更大了。

“为何?”

“因为你说话这么爱大喘气,怕是见不着梁王,就会被打死了。”朱桢终于写出一笔还算像样的。

“这样啊,那日后要是为臣因言获罪,”宋璲却不生气,反而笑道:“还请殿下务必救我一命。”

“我会尽力的。”朱桢认真的点点头,他算见识了什么叫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为臣先谢过殿下了。”宋璲微微一笑,并未把师生间的玩笑话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