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帝王的心腹大患 第174节(2/2)

下了舷梯,一道熟悉的身影便出现在了两人的面前。

风雪之中,身着暗色纩袍的桃延郡太守上前行礼道:“臣童海霖,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平身。”天子的声音传了过来。

“是,陛下!”一直弯着腰的童海霖终于在这个时候起身抬头。

注意到站在应长川身边的人后,童海霖眼前不由一亮,并笑着朝他点了点头:“江大人此行辛苦了。”

然而江玉珣却愣了几息,方才想起给童海霖回礼:“见过童大人。”

短短几年不见,童海霖眼角忽然布满了皱纹,头发也变得灰白。

要不是他声音没什么变化,江玉珣甚至会以为自己认错了人。

……童海霖怎么老成了这样?

就好像是直接跨过中年,到了花甲之年一般。

疾风吹过辰江,大雪簌簌落下。

悬在树枝上的枯叶也在这个时候伴随着细雪坠在了童海霖的右肩。

他下意识抬手去拍,然而见到童海霖这古怪的动作后,江玉珣方才注意到——童海霖的左手竟然也骨折了!

见此情形,江玉珣忍不住压低声音上前问:“童大人您可还方便活动?”

“……哎,不打紧,”童海霖无奈地摇了摇头说,“不小心摔倒撞到了手臂而已,不碍事!”

看他精神还好,江玉珣方才松了一口气。

对方则压低了声音告诉他:“城中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说话间,一行人已经走入临江而建的太守府中。

早已接到皇命等候在此处的当地官员,立刻将统计好的名册递到了天子手中。

名册上的百姓按照“老、弱、病、残、幼”与“壮男、壮女”分开统计,并着重标注了郡内婴儿与孕期、哺乳期妇女的数量和情况。

不方便活动的童海霖在一旁介绍道:“启禀陛下,桃延郡首邑内共有三成房屋倒塌……还好房顶都不重,且提前观察到积冰后,百姓已早早迁走,故没有酿成什么大祸。”

应长川一边翻阅名册一边问:“这些百姓现被安排在何处?”

“大多数都在亲戚家,少部分没有亲友投靠的百姓,被统一安排在了家附近的学堂之中。”

桃延郡是最早建立“学堂”的地区之一。

起先百姓在此地统一学习“精耕之法”而后又在此处接受扫盲。

新建成的学堂宽敞坚固,又有官兵看守并随时清理屋上积雪,一时间竟成了安置百姓的最佳地点。

天子轻轻点头。

童海霖又朝应长川行了一礼,接着转身对江玉珣说:“溪口城及附近擅长女红之人,也按照江大人信中说的那般被集中在了学堂内。”

和当初在昭都时完全不同,如今身为一郡之首的童海霖再不是那个秉承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原则,只求明哲保身的都水使者。

收到传信后没几天,他就已将这些全部安排妥当。

“实在是辛苦童大人了。”江玉珣连忙朝童海霖点头。

“都是分内之事!”说完童海霖又补充道,“刚才我已经叫人卸下船上的棉花,将它们统一运往此处。”

桃延郡往年从不下雪,冬季也从不像今年这样寒冷。

除了个别有钱人外,大多数百姓都是穿着秋装过冬的。

“住”一事或许暂不用担心,但“穿”却不得不注意。

在昭都的时候,应长川已经下令把北方几郡军中新制与多余的冬衣,通过辰江运送至桃延郡。

这些冬衣一到桃延,便会参照刚刚那个名单分给当地百姓。

楼船上的棉花则全部被江玉珣安排给了郡内的儿童。

这几日它们便要被集中制成冬衣。

太守府内满都是人,不只童海霖在汇报郡内事务,提前赶到这里的驻军将领,也在向应长川汇报军中情况。

此时已是傍晚,溪口城内大半道路和地面上都覆盖着一层坚冰很难行走。

担心不小心摔倒或生出其他意外,江玉珣便想趁着天黑之前先在太守府附近看看,

桃延太守同街正好有一座学堂。

见应长川还在听将领们汇报军务,江玉珣就随着童海霖一道,去了那里详细查看制衣进度。

-

大雪依旧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整座首邑已被风霜所冻结。

从渡口到学堂这段路今早已被官兵们铲了出来。

此时他们正往来于楼船和学堂之间,搬运着随船而来的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