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节(1/2)

中间要是有交汇车的情况,都是要事先安排好时间节点在某处中转站等待让另一列火车先过。

这一列列车次安排的时间很紧凑,其中一旦有某列火车晚点,就会导致其后所有火车全部跟着晚点……因为时间节点都必须往后推移。

如果是这情况,也就是来回共用一条铁路线而中间却卡着一辆铁甲列车……火车要怎么才能通过?

飞过去吗?

还是让鬼子的铁甲列车到中转站给火车让路?

这几乎就意味着计划失败所有的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了。

王学新沉默了一会儿,就说道:“不要慌,等消息!”

“是!”陈松勇应了声。

王学新希望是错的,也就是鬼子出动的不是什么铁甲列车,但他的希望很快就落空了。

情报不是前线侦察到的,而是总部传来的。

负责与总部联系的张宗平拿着一份电报走到王学新面前,报告道:“营长,总部传来消息,确认大屿村方向有鬼子的铁甲列车活动!”

王学新在地图上找到了大屿村的位置,这是在江阳阜以北五十公里的一个小村,虽然这列铁甲列车不会对王学新的计划造成影响,但几乎可以确认王学新的猜测了。

果然,半小时后陈松勇就脸色苍白的拿着电报报告道:“确认了,是鬼子的铁甲列车,现在的位置在中峪庄。”

说着就在地图上找到位置并标了出来,正好在江阳阜和运城正中,距离两头各五十余公里。

接着陈松勇就紧张起来:“营长,鬼子的铁甲列车正在往北移动,你说……它会不会是去增援江阳阜?”

如果是增援江阳阜然后发现八路军正在那里拆机器装运,那就全都完了,只需要几炮就能将火车炸上天……火车在铁甲列车面前,那脆弱得就像是个玩具。

但王学新却摇了摇头,说:“不太可能,江阳阜没有多大的增援价值!”

陈松勇一愣,然后就明白了王学新这话的意思。

铁甲列车虽说战斗力十分强悍,但有一个弱点,那就是极度依赖铁路。

因为这个弱点,铁甲列车要增援的地区应该是鬼子全面控制的地区,尤其是铁路,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八路军只需要把铁轨炸断,铁甲列车就无法通过了,或者前脚刚过后脚铁轨就被炸断,这对铁甲列车而言都是极其危险的。

因此,像江阳阜这种被八路军全面控制包括铁路也被控制的地方,对铁甲列车而言就是死地,除非有大批的步兵集结打算彻底收复江阳阜。

陈松勇这是关心则乱,因为总想着停在江阳阜的火车,于是就没想到这些了。

但即便如此,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铁甲列车呢?

死胡同

王学新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用改装的对地攻击机也就是火箭战机轰炸,因为八路军能打到同时也能对其构成威胁的,也只有火箭战机了。

否则其它还有什么装备能打到这玩意?

坦克?

火力有余但速度不足,t34的最大时速也不过是55公里,而且这还是公路最大速度,这要是去铁路旁追铁甲列车,那就得用越野时速25公里计算了。

以25公里的时速追60公里的铁甲列车?

那就跟骑着自行车去追吉普车差不多。

火箭炮?

火箭炮或许可以,但铁甲列车因为其特殊性,其活动范围是在鬼子控制的区域内甚至是腹地,火箭炮混进去并能准确命中的概率低到王学新都没有信心去尝试。

另一方面,如果用火箭炮能实现,那么用火箭炮战机也同样能实现。

因此,王学新脑海里想的更多的是火箭炮战机。

其实不只是王学新这么想,首长和参谋长同时也想到了火箭炮战机。

首长和参谋长会知道这一点,是因为张宗平及时将南线也有一列装甲列车的情报反馈给了总部……这是为了统一指挥,不至于出现两个指挥部情报不统一各自为战的混乱情况。

然后王学新就接到一封电报。

电报是张宗平递上来的,他说:“首长建议我们出动战机将其炸毁!”

王学新沉默了一会儿,就缓缓摇头。

因为要回复首长,王学新把自己的担忧一一列了出来:

“首先!”王学新指着桌面上的地图说:“鬼子的铁甲列车的活动范围是在鬼子控制区域,这些区域绝大部份距离鬼子机场近而距离完县机场远,鬼子有侦察机有雷达,我军战机一起飞鬼子就有准备,然后起飞夜间战机拦截……”

接下来的话就不用说了,火箭战机只怕还没找到铁甲列车,也就是在飞往目标区域的途中就已经损失惨重了。

“其次!”王学新继续说道:“就算我们有一部份战机能躲过敌机的拦截,但在黑暗中怎么发现地面的铁甲列车?只要铁甲列车把车灯一关……飞行员想要找到它就是大海捞针。”

张宗平无言以对,他和首长等人都没想到这个问题。

“再次!”王学新又说:“就算能找到铁甲列车,在黑暗中必定也是低空轰炸,而铁甲列车却有两门射程12公里的高射炮,还有十挺重机枪,我军战机能低空靠近?”

这是对地攻击机要面对的一大难题,对地攻击机在低空轰炸时通常要面对地面火力,因此对地攻击机往往加强了下部装甲。

但八路军的火箭战机则直接就是由霍克81这种制空型战机改装而来的,下部没有加强装甲无法面对装甲列车这么强悍的火力。

所以,到时就别说是火箭战机去猎杀装甲列车了,而是上去一架就要被鬼子打掉一架的问题。

张宗平将这些信息回馈到总部后,首长和参谋长不约而同的点着头。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