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页(1/2)

她们不成亲,没有孩子,有的人便招收女徒,为自己养老送终。

她们给这块地取名“观音堂”,以求菩萨护佑。为了更好地维护观音堂,维护里面不婚女子有足够钱财缴纳不婚的费用,有足够钱财保障自己老有所依,便模仿那些公会,也将钱财统一收纳,入观音堂的人,所有劳动所得都归于观音堂,进行统一分配,且划分一部分来供养堂中那些年长的、病残的女人。

再到后来,越来越多的观音堂出现,最兴盛的时候,一个观音堂里能有百人。一个才一千五百多人的乡里,能有两个观音堂。

世人给这个群体起了个名目,称为“自梳女”

而这一切,建立在蚕丝业发达,改进了丝织工具,女子离开家庭也能收入可观,独立养活自己的基础上。

许多丝厂都更欢迎这样的自梳女来工作,因为她们没有家庭、没有儿女,不需要离开岗位待产。能够一周工作七天,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

当那些丝厂联合起来颁布“四不要”:谈恋爱的不要,已婚的不要,有孩子的不要,老病的不要。自梳女的群体,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峰。

——但这都是很久很久以后了。在大夏,在天统三十五年九月十日,观音堂才有一个雏形,第一代自梳女还未被称为自梳女。

她们怀着忐忑与兴奋,怀着对没有夫家的未来的恐惧,聚集在一起,小声地建立起约定:

先来者要帮助后来者,年轻者要供养年老者。

而就在同一天,左右丞相上书,请皇帝重开“神童试”。

所谓神童试,顾名思义,就是给十五岁以下的童子参加的考试。他们不用走科考、乡试、会试这样的流程,所在州府每三年举办一次,通过者,直接进京,由国子监审验,中书省复试(本朝是一省六部製)。

如果复试通过,就由皇帝进行殿试,殿试后就能入仕。

在前面几个朝代,神童试选出了不少赫赫有名的神童。

比如梁朝中后期,着名名臣及理财专家王进明,便是七岁过神童试,授秘书正字(正九品)。

楚太祖时期,有神童六岁过神童试,由于文章写得过于出色,还被怀疑是走了后门。

楚太宗时期,有神童十岁入翰林。在翰林院考试里,于一众翰林中,直接拿了《诗经》第一。

周文帝时期,有神童八岁过神童试,得进士出身。史书上最大的成就便是一举解决周朝税粮运输困难问题,使税粮每年只能运输五十万石,变成了一年能够运输二百三十万石。大大提升了朝廷机动性。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过了神童试的神童,在历史长河中闯出了名声。

但大夏暂时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神童。

皇帝对此的决定是:“找太子,他监国。”

太子当然是大笔一挥,通过了这份决策。

等政策下发各州府还有段时间,神童试的重开并未引起波澜。

有人对邴尚书说:“听闻尚书家小郎君今年十二,已洞达经史,想必要在此次神童试中大放异彩了,恭喜,恭喜。”

邴尚书叹了口气:“我如今没心思去在意这事了。”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