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藏局 第1053节(1/2)

我问:“郎仔,村里在干嘛呢?”

郎仔回道:“杜寡妇给丈夫迁坟,她丈夫葬在崖壁之后,家里很不顺,小孩生了几年病,家里的庄家年年被野猪供,上次下雨还把房子给压塌了,地理先生说是她丈夫葬的哪个地方风水不好,准备迁过一个。”

我再问:“什么时候动手呢?”

郎仔回道:“地理先生说今晚八点,升棺发财。”

我又问:“我们都没见过崖葬,可以看吧?”

郎仔说:“可以啊!人气越旺,财气越旺呢!”

我满脸好奇:“你们是怎么将棺木给送上去的呢?”

郎仔闻言,憨厚地笑了:“用绳子,我等下还要从后山爬到山顶去打铜轮环呢……对了,苏哥,这是我今天弄来的菜,你们自己做下饭,我今天没空。”

看来这个村里采取的第三种办法,悬绳法。

我们回到家里。

波爷自己动手做饭。

我坐在院子里抽着烟。

夏禧问:“你在想什么?”

我说:“我感觉有点怪异。”

夏禧问:“哪里怪异?”

我说:“我之前曾问过郎仔最近村子里有没有人来玩,郎仔告诉我,十几天前有五个人,拿着钓鱼的渔具进来玩过,但他们进来之后,也不知道顺着河面去哪里钓鱼了,估计从别的地方走了,他再也没见过他们。从这信息来看,这群钓鱼佬肯定就是卞五等人。”

“你说进入崖壁洞一共有三个办法,天梯、孔洞、悬绳。卞五等人采取天梯法进入崖洞壁首先排除,因为即便是伸缩天梯,一群人在船上搭上百米的天梯入崖壁洞,动静太大,村民肯定会发现。”

“我起先想到的是孔洞法,卞五等人悄悄游泳过去,找到崖壁下面可以通往上方的大孔洞,几人经过大孔洞再暗中上崖葬洞里去。但目前来看也不可能,如果有这样的孔洞,村里迁坟就不会采取悬绳法这种费劲巴拉的手段。”

“那么卞五他们是通过悬绳法进去的,他们先从后山或者侧山爬到崖壁顶,打铜轮环固定好,再通过绳子滑下去,进入其中一个崖壁洞。可这里有个最关键的问题,悬绳法进去可以,但他们最终要从里面出来还是要靠铜轮环升降绳子,因为这崖壁洞几乎都有上百米高,他们不可能从洞口跳下河,或者徒手攀登到崖顶。”

“但我们却没见到崖壁上留有绳子,这不等于他们在自绝自己的后路吗?”

夏禧吐了一口烟圈:“我听到郎仔说用悬绳法,也想到了这个问题。”

“或许老五有飞檐走壁的功夫,他不用绳子也可以从百米高空离开?”

我无语道:“扯淡!卞五爬墙入户倒是没问题,但这种九十度的崖壁,他要这样干等于想去投胎。再说了,即便他可以,其他四人也这么牛?”

夏禧说:“那只有两个可能了,一是他们早就知道进入崖壁洞之后,洞里还有其他出口,不需要从原洞口返回,二是他们进崖洞壁可能不是用的我所讲的那三种办法。”

我点了点头:“目前我们好像走到了死胡同,先不管其他的。等下我们跟着郎仔去山顶,看一看山顶有没有最新铜轮环打桩的痕迹,确认一下他们到底怎么进去的再说。”

夏禧一丢烟头:“没毛病!”

吃完中饭。

我和夏禧找到了郎仔。

郎仔跟几个汉子拿着工具准备上山。

我笑着说:“郎仔,我们没有见过这种葬法,想去看稀奇,带我们去吧。”

楚王归乌仙

郎仔笑着回道:“行!你们快跟我来吧!”

除了郎仔之外,还有一位村民,他叫小哩。

他们两人拿着绳子和工具在前面带路,我和夏禧在后面跟着。

几人绕着河,走了很远的路,经过一座桥,然后爬山。

这是崖壁大山的侧面,有一条小路,大概率是以前村民进行崖葬之时走出来的,倒不算是难走。

郎仔与小哩走得很快。

我倒是完全能跟得上,但苦了夏禧,这货之前摔断的腿刚痊愈不久,登这种山路还比较困难,一路气喘吁吁的,让我们走慢一点。

我们三人只得停下来抽烟等他。

朗仔笑着说:“夏哥得加强锻炼。”

我问他们:“咱们这里全都实行崖葬吗?”

小哩回道:“十里八乡一直都这样,连大山对面赣省有些村落也是。”

我又问:“咱们这里有没有什么关于崖葬神奇的传说?”

小哩比郎仔要健谈,对我说道:“有啊!我们这有一个乌仙洞,传说古代一个楚王失败之后,为了躲避追杀,楚王和从皇宫里带出来金银珠宝,全藏进了崖洞当中,从此他们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若干年之后,楚王老了,他对下属说自己已悟出天道,让大家去崖洞顶砍伐树木,做成了一副棺材,将棺材摆放在乌仙洞里面。他躺在了棺材之中,告诉下属,他死了之后,山下面荒凉的土地会变得肥沃、干涸的河床将涌现涓涓细流、光秃秃的山将长满可以泡水喝的植物,也就是茶叶了,永远不再有战乱和追兵,让下属们全下山去生活。”

“讲完这些话,楚王很快就死了。下属见到楚王死了之后,他的灵魂显现,从棺材中升天,整个崖洞壁变得金光熠熠。下属们按照楚王嘱咐下了山,发现他说得一切都是真的,他们就在这里生活了下来,我们这些人全都是楚王的后代,所以后辈们在老人去世之后,都开始实习崖葬。”

“这个故事叫做‘楚王归乌仙’,咱们这里大人小孩都知道。”

此时。

夏禧也上来了,问道:“楚王那些金银珠宝下属带下崖洞了吗?”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